中考指南高考必备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作文领导战略管理有方资本运作门店必备健康宝典礼仪天下
初中单科高中必修高效学习少儿智力青少心理财税必备成功励志绩效管理私募攻略纳税筹划网络营销
教师指南家教秘笈小学课堂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营销必胜赢在人才合法节税悟性管理采购管控创意陈列
圣城变奏 - 看看网
圣城变奏
2007-11-14  作者:王郢  阅读:  

    变迁地:西藏拉萨

    变迁见证:张鹰,1973年到达拉萨,他三十多年在拉萨生活,就伴随着拉萨的变迁。

    范久辉,2003年到现在一直漂在拉萨。他漂在拉萨的这段时光,恰是拉萨从纯户外走向泛旅行的转变。

    变迁感言:评述属于亲历者。亲历的变迁融在细节,显现真实的本色。

    Before

    张鹰:当时的拉萨实际上就是指八廓街。新建的人民路(即现在的宇拓路)从琉璃桥以西不过二百多米,由区政府大门北拐到布达拉宫左前方是西藏革命展览馆、拉萨邮电局(现在的邮政大楼),布达拉宫下是一大片破旧不堪的民房(当时的雪村,现已迁址雪新村)。雪村前,一路之隔就是劳动人民文化宫(现在的布达拉宫广场),算是当时拉萨人主要的活动场所。上世纪70年代初,大昭寺前还只有一个狭小的街道,当年面对大昭寺的公主柳已成为一根干枯的支杆耸立在一个方形的建筑物内(现在已被保护起来)。公主柳前的唐碑早就成了朝佛人膜拜的圣石,石碑上已经是千疮百孔,无数个大小不同的小坑是信众们用石头长期敲打出来的,说是取其石灰食用可带来福运(现在也已被保护起来)。

    那时的八廓街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商铺,而且多是尼泊尔商店,我刚进藏就住在八廓街东南角原藏政府官员苏康家族庭院的楼上,(玛吉阿米的对面,现在已改造成商场)。我对当时八廓街的情景还记忆犹新,那时转经的人并不多,主要是老人,每天天不亮驴帮的铃铛声总是把我从梦中唤醒,他们是来自乡下卖牛粪的驴帮,当时拉萨居民用的燃料就是牛粪。

    上世纪80年代初拉萨还没有什么游人,人们除了星期天上街转转,顺便买点生活必需用品之外,平时就很少上街,现在回想起来,其情景就像乡村赶集一样。

    第一次意识到拉萨成为旅游目的地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那时西藏经过文革动乱,各寺庙开始恢复宗教活动,各地藏族信众云集拉萨转经朝佛,尤其每年冬季大昭寺前和拉萨周围住扎着一片一片来自牧区各地朝佛人的帐蓬,有人形象的称其为吉卜赛部落。这之后外国游客开始慢慢多起来,他们主要感兴趣的是布达拉宫、八廓街以及当地的节日习俗,雪顿节是当时游人最多的时侯,这时内地人大多是以公差的名义来西藏看看,也有文化人开始迷恋上西藏。九十年代以后,拉萨的游人中内地人开始多起来,各种各样专业的旅行装备在拉萨街头越来越成为风景。

    范久辉:一到拉萨,看到了传说中的布达拉宫,可能是在内地看高楼大厦看多了,也不觉得它有多雄伟。布达拉宫前面的北京路坑坑洼洼的。布达拉宫后面的转经道基本上被小商贩占着,充斥着买卖的吆喝声,它的周围也被钢筋水泥的商铺围着,在东侧还有一个巨大无比臭哄哄的菜市场,这些都与周边转经的藏民虔诚的目光形成了怪异的对比。那时的布达拉宫刚涨价,涨到100元了,里面的金顶多花十个大洋就可以上去,现在已经不能上了。

    当时背包客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拉萨市的东边,那里有三个著名的旅馆,吉日,八朗学与亚宾馆。从布达拉宫沿着北京路往东走,时时遇见背包族。由于背包太大,把他们的身躯挡住,从背后看他们,就好像一个长着两条腿的背包怪物在行走。走到前面,他们十有八九会一手拿着一直写的《藏地牛皮书》,一手提着装满食品的塑料袋,行色匆匆。

    After

    张鹰:掐指一算,我在拉萨已经呆了35年。感觉拉萨的变化之大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无发用语言来形容。过去所谓的拉萨市是指人民路的一个百货商店、一个副食品商店、一个五金商店、一个书店、一个理发馆、一个浴池、一个食堂。每个星期天人最多的地方是邮电局,当时与内地家人联系的惟一方式就是书信。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也只有凭借书信来联络亲朋之间的情感,更何况我们在当时是身处数千里之外的西藏。那个时候西藏人的生活状况简单得无法再简单,一年到头主要的副食就是大肉罐头、白菜、卷心菜、萝卜。西藏人从内地回来手提肩扛的全是蔬菜水果之类,为逃过民航超重限量而想尽花招。

    范久辉:既使天天在拉萨,也会感觉到拉萨的变化,虽然不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也是迈开大步向前走。老城区的房子不停的在拆,街道在不停的翻新,布达拉宫也在不停的维修,金顶再也上不去了。当然,变化最大的是在2005年到2006年,以布达拉宫为例,2005年的四十年大庆,把它的广场重新改建,广场前的北京路铺上的花岗石,广场的花园种上了花,还弄了一排音乐喷泉。

    越呆得久,就会发现拉萨越来越缺少“圣城”的意味,越来越功利了。门票不停的在涨,2006年,布达拉宫的门票传闻要涨到300元,药王山转经道原

【版权声明】 以上《圣城变奏》之图文信息归《探险(12个月12期)》所有。未经《探险(12个月12期)》书面许可,不得为任何目的、以任何形式或手段发布、复制、编辑、改编、转载、播放、展示、翻印。版权所有,《探险(12个月12期)》保留所有权利。
- 文章分类 -
时政   社会   财经   产业
娱乐   体坛   生活   健康
文学   科技   教育   社科
文化   技术文摘   科学文摘
240.00元/年
- 热点文章 -
更多文章
新区的梦想与挑战
正如它的名字,雄安,一个横空出世的地理概念,一跃成为“雄伟”和“安定”的象征。这一步出人意料的棋子,是如何下的,而它又能否破解超级城市困局?
朝鲜这六年
无论观察家们是否愿意承认,被“崩溃”传闻笼罩已有1/4个世纪的平壤当局自有其维系生存的秘诀;年少当国、笑容可掬的金正恩,行事风格也远比外界的预估来得强硬果决。
人民文学 2017年01期 要目
报告文学《塘约道路》,用明晰的思路、确凿的事例和真切的故事,将地方与国家、人与时代、发展与守护、创新与前景熔于一炉,我们从中也真切地体会到了文脉与国脉、文运与国运的深刻联系。 散文《建水笔记》,是一个综合了客观的文化历史与作家的个人发现的
人民文学 2016年12期 要目
2016年是值得留念的文学时段。 这一年,在文学及其相关领域里,对中国故事的精神、价值与分量的追求令人印象深刻,向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目标迈进的脚印坚实有力,佳作迭出,反响积极,写作、阅读和推广的联动态势更为自然成熟,形成了较以往更为浓郁
人民文学 2016年11期 要目
从一九五六年第九期《人民文学》发表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原稿标题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到本期刊出的《女神》;从赵慧文对林震的心有灵犀,到陈布文对王蒙的烛照影响——六十载今昔往返中,王蒙给我们呈现了刻骨铭心的忆念“非虚构”与不拘一格
人民文学 2016年10期 要目
《怅望》是诗人马新朝生前所写的最后一组力作,犹如一座文学的纪念碑——关乎尊严,关乎热爱,关乎俯身大地的事体与伸向星空的内心,关乎生命的具象和抽象,关乎人世安详!
人民文学 2016年09期 要目
二三十岁的年龄,正是活力和才情上涌之时。翻开《人民文学》历史,你会惊讶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北极村童话》出自不满二十二岁的王蒙、迟子建。跟他们相比,如今的青年作家发轫期整体上似乎延后了许多。文学向来不以年轻与否论英雄,然而,年轻出英才
人民文学 2016年8期 要目
近年来,每逢第八期,我们都以军人、军队与军史题材作品组成庆祝建军节专号或专辑。这一次,我们没有特别标明,但读后便知,中篇小说栏中的三分之二、短篇小说头条,都是故事相关、艺术讲究、视角独特的军事文学佳作。
人民文学 2016年7期 要目
缘于战士一次自作主张的“绑票”行动,财主家的小少爷进入红军队伍中。错误被纠正之后,却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送他回家,在酷烈的战事和恶劣的环境中,一次又一次的纠结和艰险情形下,他在长征路上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红军战士的保护和疼惜——以格外稀缺的食物、
人民文学 2016年06期 要目
近期最令人欣喜的文学事件,是国际安徒生奖首次颁发给中国作家,曹文轩成为这一世界级重要文学成就奖项的首位中国得主。《蜻蜓眼》是曹文轩的最新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如同影响巨大的《草房子》那样,可以视为“儿童文学”,更应该看作是经典文脉上的文学。
关于看看·订购指南·联系我们·出版物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
看看网(www.kankan.cn)
版权所有 北京金士兰经济文化有限公司  京ICP备07010955号-2
Copyright © 2005-2021 Kingsland Media Service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